雷火竞技·(中国)官网入口

雷火竞技官网在私募基金上班的一天在干什么?
发布时间:2023-06-01
 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官网雷火竞技官网首先恭喜题主,进入私募基金公司,是比较难的,至少也是百里挑一的人才了。就研究员这种岗位而言,起码是名校的本科毕业或者硕士背景了吧。  其次,入行一年的时间里,开始时是大盘大概是2800点,现在又是2800点左右,从时机上讲,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起码有大半年时间,还是比较容易赚钱的。而从更长远的角度上看,显然是中国股市的一个低点,

  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官网雷火竞技官网首先恭喜题主,进入私募基金公司,是比较难的,至少也是百里挑一的人才了。就研究员这种岗位而言,起码是名校的本科毕业或者硕士背景了吧。

  其次,入行一年的时间里,开始时是大盘大概是2800点,现在又是2800点左右,从时机上讲,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起码有大半年时间,还是比较容易赚钱的。而从更长远的角度上看,显然是中国股市的一个低点,已经是抄了大盘的底了。

  再是目前的形势上,国家去杠杆去通道,打压金融,鼓励脱虚就实,私募公司备案被协会多方面卡壳,新进入的私募公司越来越少,对于已经通过备案的私募公司而言,是利好。对于挣扎在备案之中的私募,则是大利空。

  从以上几点概括,题主应该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以下将会展开讨论如何把握这个机会。(交易员或行政这里就不讨论了,只讨论投资经理或者研究员比较核心的岗位)

  假如题主所处的私募基金公司是中大型的私募,也就是数十亿或者上百亿管理资产的公司。这类型的公司,一般不会节省培训费用了,所以日常会有很多的培训课程。除了培训,这类型的私募一般在各大券商都会一些分仓,或者是高额的年费,比如几十万到百万的年费。所以,一般券商的首席分析师,会经常到这种公司来路演,甚至,会带着这公司的基金经理投资经理研究员去参加小范围的调研,这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按题主的讲法,似乎其所处的公司不会到这个级别。

  中型规模的私募,或者中小型的私募,一般数亿的规模,日子过的还是比较紧的,像出差调研,这种费用可能去远一点都没得报销,更不用说培训了。但是券商所组织的联合调研,还是会知会一声的,到上市公司听听年报汇报或者是中报总结还是可以的。

  小型私募,一般是一亿以下的规模,甚至有些自己根本就没有管理产品,这一亿的规模,还是其他公司或者投资人借个通道,挂在这里的,这种公司,连公司的高管都没有实操的机会,更加别说是分仓管理,设立基金经理或者投资经理了,他们即使提供培训,也是纸上谈兵,收益不大。有些甚至开了一两年,公司通过了备案,结果找不到投资人,发不出产品,这种就有点危险了,过个半年时间,协会把会员的头衔撤掉,也就凉凉了。而最最惨的是,备案递交数次到协会,协会总能发现各种整改的问题,这种私募,日子真是艰难。就算是去调研,上市公司看你没钱,又没持有该公司的股票,虽然还是客客气气的跟你讲话,但你想知道详细一点,有点难。就算去得再勤,他们也不一定能记得住你。

  那么在小型私募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其实未必,毕竟私募这个牌子还是难得的。你以个人投资者的身份去上市公司,连大门都进不去,有一个私募基金这个平台,还是可以办事情的。以下将讲一下如何在小私募中生存发展。

  在本人的其他文章中也提到过,私募最核心的能力,一是投研能力;二是销售或者是资源整合能力。

  作为刚刚入门的小白,一开始就要求做基金经理或者投资经理,是不现实的;而且,即使是公司管理层让你去做了,在当前的世道下,靠这个赚取投资分红不是很现实,这也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投研能力。显然,单单靠我们在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上面已有所提及了,最好是跟券商的首席分析师就整个行业做一个深度的调研,从政府、行业协会,到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雷火竞技平台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如此这般看一大圈,想必已经对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当然,如果我们在小型私募公司,券商是不提供这种服务的。但偶尔在联合调研的时候,或者是在券商组织的年度策略会议、季度策略会议上,还是可以认识这些券商首席的,那么就多殷勤一点多交流一下,还是有所收获的。

  除了跟券商首席分析师或者行业分析师交流,最好就是多跑,多参与调研,不管是上市公司的联合调研,或者是行业的展会、行业论坛,这些有条件都可以多去看看。即使公司不提供报销,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偶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是可以自费去看看。

  调研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几个:一是事前必须做充足的准备。比如说,去上市公司调研,你连公司做什么的都不清楚,还调研个鬼?必须在调研这家公司前,了解公司、行业的情况,券商所写的行业深度报告,必须看熟悉了。如果是新股或者次新股,看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就很好。如果是老公司,那么除了看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还不够,必须看最近几年的年报,还有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对公司有一点的了解,还不够,必须得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列出来,以便于在调研时向公司的高管询问。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点很重要。你会提问题,提的问题有深度,提的问题有内涵,会让上市公司的高管对你有印象,而且也会让你在券商、同行面前展现出你的专业能力,会收获很多的朋友,对你职业生涯的走向大有好处。二是调研时准时准点,多跟组织的券商确认具体的时间地点,还有调研的公司的情况。有时券商看完一家公司后,会临时参与另一家公司的调研,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偶尔时间上会有一些冲突,不得不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三是写好调研简要。一般比较勤快的券商分析师会将他们的调研简要在当晚就分享给你,如果没有,你可以向其索取,除此之外,自己也要写一下,递交到公司高管那里,如基金经理投资经理之类的。

  除了正规的联合调研外,有些草根调研,可能还需要自己独自去跑一下,当然,有些券商分析师会带着你去,有些就未必,比如去工厂的调研,去门店的调研等等。

  除了日常这些调研外,就是选股,选好进场时机了。选股有价值投资和短期投机两种风格;而进场时机,这个是属于投资交易能力范畴。大概有两种的交易方式,一是左侧策略,二是右侧策略。这两个都不详细讨论了。

  上面提到,之所以说调研时会提问很重要,因为那几乎是你唯一可以在上市公司、券商、同行面前表现的机会。你公司的业绩再好,当然是好,但那是基金经理的功绩,跟你关系不大。就算你是基金经理了,投资经理了,在上市公司面前,提的问题毫无章法,低级搞笑,不要说上市公司、券商,同行都会看低你。

  你的问题提得好,第一说明你是做了功课的,这是对上市公司最大的尊重;第二,说明你是专业的,而且比大多数的人专业;如果你的提问,连券商首席都没能想到,那么恭喜,在券商首席那里,你都是有地位的,可以与之交流意见了,甚至他们还会请你吃饭,请教于你。

  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假定,我们拥有了上市公司高管的信任、拥有著名券商行业首席的认可、还有一批同行,好像兄弟一样共同进退,何愁大事不成?

  上市公司要做高股价,上市公司要借通道发行私募产品定向增发购买本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要并购某非上市公司进行业务重组、上市公司要对外融资,这些都是可以整合的资源。

  上市公司高管圈子中,慈善组织有之,红酒会有之,游艇会有之,这些有钱人参加的活动,只要你获得他们的信任,自然而然的,就慢慢混进去了。

  从以上所言,私募的研究人员的一天,其实要忙还是挺忙的。早上来到公司,先开晨会,对时政关注个股做点评,有调研任务时外勤,没有则看研究报告,听券商电话会议,基金经理、投资经理任职的,还得看盘;收盘后,还得总结一下操盘过程,还得组织研究讨论会议。下班后还得关注个股信息,给上市公司高管打打电话,跟券商分析师交换一下意见,看看新闻。有时还得和参加券商分析师的饭局,同行的饭局。周末还得去跟有钱人打打高尔夫,到夜总会卖醉、受同行委托调研某公司等等各种活动。

  感谢Ccfapvecf的留言,使我意识到了由于没有刻意区分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这两个不同的领域,结果回答过于偏向了证券投资这块。以下对股权投资方面略做介绍。

  按相关的规定,现在两者在协会的备案已经进行了切割,但其实很多公司还有对两者都有所涉及,当然,实操中会比较麻烦。

  股权基金研究员或者投资经理、基金经理。日常的工作,可以说是包括了看商业计划书、接待项目融资方、尽职调查、写可行性报告、帮助撰写商业计划书(如有必要)、参与路演、投融资会议、行业论坛、经济论坛、政府招商会议等等。

  公司拟投的项目如果还得根据双方的意愿进行对价、各方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沟通、合同的拟定、合同的签订、投资落实、项目跟踪等等。

  已经投的项目,还得定期调研,受所投项目公司委托,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寻找潜在接盘方,还得根据项目的进展程度,不断调整投资建议等等。

  相信我,好像无所事事的股权投资人,其实会更忙,电子邮箱中的商业计划书是看不完的,而且融资方的手机来电也是多到不行,更别说有些融资方话痨得很,恨不得跟你聊到天亮。

  什么?电话不接?那你就准备着他们突如其来的登门拜访吧,有时候一大批人马包括CEO\CFO\CIO等等等等杀到公司来,整个公司都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还以为是有人上门踢馆。

  由于科创板的上市,这几年股权投资这块似乎在新三板的坑里冬眠,最近也有点枯木逢春的感觉了,如能打通一二级市场的任督二脉,想必会有更好的未来。

  股权投资基金,如果是民企的,融资的难点在于需要一个成功的案例,比如说,有没有项目最终走向IPO,这是营销中的一个关键。当然,投资回报率,也是要看的。

  而寻找成功的案例,这个除了考究投资能力外,还得参透这个经济大环境,行业盛衰,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两年前,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就对投资领域充满着热情,也一直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入职私募两年之后,这个答案已经成为我习惯的日常,每天都一样,好像又不太一样。因为我是二级私募的一名行业研究员,所以我下面主要是从自身的职位来讲讲自己的体验。

  所谓私募基金,就是通过发行非公开的基金产品,向高净值的客户募集资金,然后运用自身的投资策略进行运作,为客户带来资产的增值。

  我们在二级市场做投资的,说白了也就是炒股。只不过,作为机构投资者,我们在资金规模,投研体系等方面与个人投资者有很多方面的不同。

  而作为行业研究员,我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在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里面淘金,分析出当前最有投资价值的一批企业,推荐给我们的团队。

  【我的工作日常】我会分为盘前,盘中,盘后三个时段来介绍。1.盘前每天8点30到公司,9点准时开晨会。晨会之前,我其实有蛮多的准备工作要做。我会快速浏览券商研究所当天最新的市场点评,例如我们会关注海内外的宏观经济,比如最近美国的通胀预期和美联储加息的进展,以及国内金融数据以及各项稳增长的政策等等。同时,对于我所长期关注的一些行业和公司的深度报告,我需要对重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比如上个月有很多公司发了年报和一季报。我会参考最新的研报,关注相关公司最新的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以及对于未来一年的投资展望。打包完这些宏观和微观的信息,后续就在晨会上向团队传达我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我还需要把近几日券商研究所组织的上市公司会议,进行安排梳理。这些会议是我们长期跟踪公司经营情况的方式之一,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疑问向公司提问。同时也可以听听市场其他的参与者在关心和担忧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以帮助我们未来进行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研究。

  所以,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的会议,都必须提前做好日程安排,以防漏掉重要的信息。2. 盘中整理完前序的准备工作之后,就进入了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环节: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是我们工作成果的表达形式。

  学生时文,我们会先去阅读相关选题的文献。写研究报告也有点类似,我们通常会参考卖方分析师写的研究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卖方体系的特殊性,内资的报告不会出具负面评级,最差是中性,大部分是买入或者强推。因此在大部分的报告中,我们总是能看到分析师们偏为乐观的观点描述。

  而作为买方,由于我们是真金白银下场,必须对客户的每一分钱负责。因此,我们在研究时,更倾向于把风险放在第一位,适当淡化当前市场上乐观的观点。

  我觉得研究报告最大的价值,是帮我采集汇总了分析所需要的行业数据,比如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规模,竞争格局等等,帮我节省了很多搜集资料的时间。因此,我研究一家企业时,一般会看几篇报告,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捕捉不同维度的数据。

  除了读报告,如前所述,参加日常的电话会议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时候都是呆在公司参加远程交流会。会议过程中,需要做好会议记录,以便于会后对重点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雷火竞技平台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做好研究,只呆在公司读报告和参加电话会议,是不够的,我还需要走出去。比如,如果是研究制造业的公司,比如有段时间我在研究乳业,我会选择去公司的总部进行实地调研,参观工厂的生产工艺。

  如果是研究实体零售的公司,比如有段时间我在研究休闲卤制品,我会进行一些草根调研,直接到门店看看情况。雷火竞技平台

  亲眼所见的,往往感受比读和听来的更加深刻。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检验自己的结论,强化自己的投资信心。

  在调研过程中,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可能会遇到各种上市公司高管、头部会所律师所的大佬。每次互换名片,CFA和CPA 简直成了他们的标配 title,而我的名片总感觉没啥说服力。这种压迫感你懂吧...所以从入行起,我就在考证...早考早受益,想入行的小朋友要抓紧了。

  我目前是已经通过了CFA 二级,同事之前丢给我的一份框架图,出差的时候看两眼特别方便,还能帮助你串联起知识点,建立起框架。

  对了,在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也要不定时关注盘面消息,主要是上市公司的公告和新闻。万一大盘或个股出现盘中异动,甚至出现了黑天鹅事件,我还需要赶紧做一个消息面和基本面的分析,做出是否需要调仓的判断。

  所以,围绕着写报告这条主线,我可能会同时开展几项不同的任务,这就是所谓的multi-tasking的能力吧。3. 盘后我一般就会对当天所做的事情做一个总结,和团队一起汇报阶段性的研究结果。然后团队的小伙伴就会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提出需要再深化的细节。就这样,在不断的搜集整理--分析总结---反馈优化的循环中,一遍又一遍撰写,直至输出一篇逻辑缜密和有深度的研究报告。

  每天,就是这样盘前盘中盘后,保持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不断挖掘新的信息,去verify或者challenge昨天的想法。

  当然,作为基金公司的核心部门,充满挑战性的同时,薪资待遇肯定也是不错的,在各行业里面都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而且,行业研究员经过几年历练之后,有机会成长为一名基金经理,薪资有望实现非线性增长。所以,想入行的朋友们加把劲呀!以上大概就是我一天下来的工作内容了。呼,好累,准备洗洗睡了~

  作为金融行业一员,目前你的生活状态怎么样,有没有感受到金融业高大上的光环笼罩?

  Executive Summary执行概要(有人说这个翻译是错的,他不是执行,他是首要的领导讲的话,相当于你为CEO写的)

  2. 公司简要介绍(用几个Bullets就要描述清楚)。包括:公司业务、基本财务数据、品牌、产品、历史、市场地位、近况(雷火竞技官方由近况可以体现出你对交易机会出现的敏锐性)

  3. 在真正的case上,你还会说两句我们现在给investment committee带来的是哪一阶段的项目(和谁partner?收购的是控股权还是少数股权?交了第几轮offer了?management presentation的参加时间是?),意图是提示IC,这个是第几次针对这个项目的讨论,进展到什么地步了

  比如消费就是同店销售增长乏力SSSG,从而只能靠投资capex不断开店维持增长;品牌pipeline枯竭;下游市场的萎靡不振;工业类的项目,主要风险来自于供应链,上游原材料、疫情阻挠等等。整体都有对产品喜好的更新换代

  目前越来越多的是ESG相关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产品的社会责任等等

  说return,一定要说在什么增长、margin的假设下能有多少IRR和MoM

  分base case和management case (也就是upside case)的情况

  要再次强调这个交易,对买卖双方的吸引力够,来增强IC的支持力度(否则IC认为你project team也没有信心)

  最后告诉IC,你要他们同意、批准什么,是批准再次报价?提升报价?维持报价?批准资金展开详细尽调?建议找关系去和卖方聊聊?还是?这是因为,一个好交易,好标的,非常有可能信息错综复杂,需要多轮IC,需要很多打招呼,因此是fluid situation,需要你给IC理清楚思路

  后台有不少小伙伴拿着offer咨询私募的发展前景,这个问题挺难一对一回答的,因为不了解你的经历、背景、性格,也不了解那家公司的真实情况,请见谅没有回复私信。

  相比大公司大平台的路径,私募是一条没有标准答案的路。大厂有较明确的晋升路径,你需要增强的能力也有前人可借鉴,很多时候和校园里的思维很像,标准化的思维方式,给你设好了KPI,你知道怎样算是好的,很容易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私募就不一样的风格了,因为人少、公司的目标很单一直接,你需要的是目标导向的思维,要学会解决问题。同时,你面对着挺多不确定的变量,老板的风格喜好、公司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同事水平高低等等,这些变量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给你抄作业。你需要自己思考,彻底抛弃学生思维,你不是过来学习的,是来解决问题、争取雷火竞技官方资源、混进圈子的。

  私募的业务非常简单,说单一更准确。就是募资和投资。除了投研以外,其他岗位可以说非常接地气,就是实实在在地做事情。把事情做好仅仅是基础,如果想有更好的发展,你除了专业之外,更需要让人喜欢你、信任你、需要你。我也是在这里开始去思考人性、社会的规则、情商究竟是个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请抛弃“我是某university的金融学霸,你们只会在酒桌上动动嘴皮子,我才看不上”这样无比青涩的、不成熟的思维。用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职场,学会取他人所长,多思考、多行动,这是我这两年感悟到的。

  私募运营人员强答一波。猜想为什么题主说自己没走在正道上,是因为公司规模小,业务少,所以没活儿干吗?还是觉得私募不是金融行业的主流呢?

  答主刚毕业的时候没想过自己从事私募行业,那还是个大家挤破头进银行的时代,不过那个时候已经隐约觉得一些公募基金的职位要比银行、券商好了。由于一些机缘巧合,我一直混在私募行业,从香港到广州,自己还是蛮认同这个行业的。相比银行、券商的中介服务,私募的资管能力确实在这个行业里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价值,至少给客户赚钱了。我做的是中后台的工作,合规、运营、产品都做过,香港的、内地的也都了解一些。

  私募中后台的工作重复性很高,事情杂、也很琐碎,做好它需要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更多还是耐心、认真。尤其是大多数的私募并没有大公司那样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在这样的平台里要生存和发展,更加需要为人处事的能力。有一定规模的私募,你的同事大概率背景资质都不错,通常老板和公司的研究员是学霸出身,其他的同事水平也都不会低,客户也都有些资产基础,对接的托管、经纪、代销等各类服务商应该也都还不错。这样的条件,比很多行业要好太多了。

  8:50,经历了市区2公里开20分钟的堵车后,到公司,吃个早餐,冲杯咖啡,开始新的一天。

  9:00,梳理一下当天要做的工作,产品线的、TA线的,看下有没有之前落下的工作赶紧追上进度。

  9:15,要对接一家代销机构,被市场同事拉进群里。看看哪个产品名额充足适合对接。填好管理人信息,发出代销协议初稿。

  9:40,快到几个产品的业绩报酬计提节点了,提醒下交易同事留够资金头寸。顺便梳理下公司所有产品有固定计提节点的日期,想想有什么办法每次能提前快速算出要计提的金额。

  9:50,有个产品要签补充协议,快到签署的deadline了,代销方的客户迟迟还没签来。和对方好说歹说,无果。把渠道同事拉进群里,继续扯皮。

  10:00,提醒部门同事发客户的交易确认函。这期间,有要资产证明的客户、有要求导出净值序列的代销机构、有产品的对账单没发要催经纪商的小破事儿,有各个托管群、内部工作群不停闪动的消息。好在这些可以分给部门其他同事处理。

  11:00,不知道做了啥上午就快过去了,趁着这会儿没人找,赶紧打开昨天收到的合同来审稿。好家伙,一套母子基金,三子一母一起审吧。诶,之前说好了托管外包费只放在母基金,为啥子基金也设了托管外包费,这不双重收费了。找渠道同事沟通、扯皮。

  12:45,手机响了,连响几声,肯定是有事找我,一看手机,还没到1点呢,被迫起来营业。有个机构客户要申购,市场同事把我拉进群里,来,姐姐亲自服务。

  13:30,被合规叫过去开会。每次说找我聊聊肯定没啥好事。合规一搞事情,受苦受累的还不是我们。

  14:20,检查后台系统,产品A的TA数据咋还没同步过来,产品B、C的要素还没填进去,让同事处理下。

  15:00,今天开放日的申赎单录完了,雷火竞技平台我来复核,再把申赎数据及时同步给交易同事。

  15:20,闲下来一会儿,刷了两秒钟手机,想起来上午的合同还没看完。继续当审稿民工。渠道同事说费率降不了,合作方指定的托管和经纪商,不好谈了。检查几个重要要素,开放日、业绩报酬、锁定期、投资范围,没啥问题,定稿吧。

  16:00,这会儿可能真的闲下来了。趁空闲把这两个月的工作梳理一下,以防老板突然问起来好心里有数。想想产品和运营的工作还有什么能优化的,找机会搞搞事情。

  17:00,市场同事推来一份尽调资料,要补充信息。合作机构的尽调模板都是拍脑袋写的吗,要每个产品的最大回撤,这好办,但是还要回撤区间对应的指数涨跌幅,我靠,这要怎么一个个查。

  17:40,差不多可以收拾下班了。突然想起来早上品宣要的月报数据还没发给他,算了,明天再说吧。

  我不是刚毕业就进了私募哈,那个时候在香港的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其中相当多的客户是拿香港证监会9号牌的公司,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有,以私募为主。客户里也有做经纪商、做市商的拿1号牌的公司,有做信用评级的公司,也有做财务顾问、投资顾问的公司。

  有人私信问我刚毕业去私募好不好,我不是特别建议一毕业就去私募。因为私募要求很高的输出,刚毕业的时候你啥都不会,你能输出的只有杂活。如果有机会,尽量去大一点的平台,有系统的培训、或者有人带,看别人是怎么做事的,就能成长得更快一些。不过,也有一种可能,你去的私募是起步阶段,创始人很牛,老板起飞了,也带着你起飞了。这种情况有,但我觉得还是小概率事件。而且,除非你在飞起的过程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能力和资源,不然老板的起飞和你也没啥关系。中后台是这样,投研岗位也是这样。私募的投研岗位也是适合成熟的研究员,已经有自己的研究框架了,大佬一点拨,就是锦上添花,互相成就。刚毕业的来,谁带你呢?几乎不会有谁有精力带新人的。

  即便如此,我觉得私募还是个好行业。特别现实得说,私募挣的是整个社会里最Top收入的那一波人的钱,和其他行业相比挣钱要容易些。1%-2%的管理费,旱涝保收,10%-20%的carry,多挣多得,这么看好像不是特别道德。不管怎样,这个行业人均创造的财富要远远超过其他传统行业,当然,收入的分化也是大得惊人。

  相比内地的私募,我更喜欢香港的工作氛围,尤其是作为中后台人员,在香港觉得更被尊重、更有价值。内地的私募,从2014年以来,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大家还是要扩张、要规模,一切以实际的利益为中心。香港的金融市场更为成熟,整个链条里的参与方都出于成熟有序的合作状态,简单地说,就是没那么“卷”。你们看现在国内的托管外包收费,一般都是加起来万几的水平,千一都算高,再看看香港的fund admin 收费,其实服务真的没有内地的几家大托管专业,但是人家就是能收这么高的费用。你就能体会到两地的金融服务人员,尤其是后台人员被认可的差异。

  今天先更新这些,要干活了。明天更新我再写写私募中后台的主要工作内容还有哪些(除了上面的流水账)

  之前说要写写私募中后台的工作内容。不同的私募,运作方式相差还是挺大的,有的是投研为核心,有的是市场渠道为中心,无论怎样,都不会以产品运营为中心的,运营基本上是支持和配合的角色,在某些环节上能发挥一定的主导性,但是不多。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产品和运营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了一家私募的质感。

  我想聊点别的东西。现在会给部门招兵买马,其实我们运营的要求不算低,收到的简历大多也都不错,但投我们部门的不是非常top的那种,那种都会投投研之类。当然,我们没有期待Top10的毕业生来投运营,只是有不少在后台工作1-3年的面试者,你跟他聊职业规划,他内心里想的还是有没有机会转投研,这就很尴尬。我们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能够进入投资研究岗位的比例是很低的,而投研岗位里做的真正出色的,更是凤毛麟角。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投研才做的呢?大多数不过是追随主流,或者在意某些标签,选择一份自己并不擅长或热爱的工作。确实,金融行业里,投行、研究、portfolio management这些标签都过于高大上,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从业10年以后,你会发现可能有人在金融的其他细分领域也能做的很优秀,比如销售、交易、财务、产品等等。我觉得,在这个行业,不论你在哪个细分领域,只要做好了都能拿到还不错的payment。

  我想说的不是让大家“妥协”,而是真正的认清自己,擅长什么、热爱什么、坚持什么。认准了就踏踏实实地做下去,不要这一步还没迈出去就想着下一步要怎么走。不要焦虑,保持初心、保持冷静。

  在职业规划里,太在意标签会摔跟头的,标签是平台给你的,最终你会发现只有实打实的能力和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好的平台会给你更多的资源,也会大概率培养你的能力,但打工人不能飘,这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事还少吗。

  我有时候觉得,开个面包店什么的,可能都比好多金融民工都来的踏实。(苦涩)

  现PE老板之一、前3C保代。我就简单讲一下我所在的民营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50-100亿)的情况好了:

  去见重要的资金方,雷火竞技平台通常是我去他们所在地会多一点,毕竟人家是金主爸爸、是我们的甲方。

  最近比较常见的是,我去谈某个地方引导基金/母基金,这里面可能会有个中间人,中间人引荐我和他们能够拍板的副局/副处等等一起畅谈招商引资的事情,基本上这种情况1天也就过去了

  在一些额度很难拿的项目,有必要合伙人级别的直接和目标公司老板去聊一聊、秀一秀肌肉,争取更多的额度或者甚至是交易机会。

  通常这种情况项目方的话语权更大,也是我们主动过去的居多,如果在同一个城市的话可能半天就结束了,对方不会给你太多的时间

  这种情况的话,通常见于我们已投项目和我们现场聊聊,比方说企业发展近况啊、新产品研发进度啊、下一轮融资计划啊、ipo筹备进展啊等等,通常我们去他们那边或者他们来我们这边都有,看时间情况和谁方便了

  这里有2种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已投项目很好、对方主动要接老股,他们会过来(参考之前的投),我们是强势一方;如果我们投的项目一般、我们主动要退,可能就是我们去想办法找接盘方,去对方(中间人或接盘方)那里,有求于对方了。

  因为合伙人级别通常很难有时间自己钻研项目了,大多还是在会上听人汇报、介绍项目的情况居多,所以这块通常原则上不会缺席

  因为大家其实聚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要么你出差、要我出差、要么你开会、要么我开会),所以定期有机会就会大家内部碰一碰,复盘一下近期的工作以及未来的规划和安排(主要是项目、资金等等)

  以我们团队来说,投资部门的前台承揽/承做人员占到了大头,他们的情况也最为典型:

  1、早上一大早找机会把领导抓住,汇报一下最近在看的项目,看看合适的话就推立项/投决了。

  2、其他时间主要就是看项目了,或者和拟投项目约电话会做访谈,或者就是看他们发过来的各种资料。

  3、等到有项目可以上立项/投决了,级别稍低一点的人要赶紧去准备材料,然后和级别稍高雷火竞技官方的人去推内部的流程。

  4、等到有项目过了投决,就需要和律师们盯着签约的事情、以及最后和财务部门盯着交割的事情,弄完后就可以把项目交给投后部门,再准备下一个项目去了。

  1、以上的事情都是在穿插着进行,几乎没有一天是完全一样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情况发生、新的安排在出现,但整体逻辑大概就是这样。

  2、或许我们作为新兴的民营小PE和大机构、国资平台很不相像,在此仅作参考。